别让孩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基本上是中国孩子人生中必经的路径。在这条路上,对家长和学生来说,不只是十余年的教育历程,还有或大或小的各种选择:选择哪所学校,选择哪个老师,选择着重文科还是看重理科……这些选择看似都是为了到达一个更便捷的人生之路,即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重理轻文”害了谁?
所谓的“文理之争”似乎早已有之,动因在于高考制度。面对这支“主指挥棒”,很多家长和学校都选择了“重理”,即使大家都不屑于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老话。让孩子学好理科本身没有什么错,理科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归类思维、推理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要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数理化。
今天听到一个数字,某研究团体经过23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只有20%的人有理科方面的天赋,并于日后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与之对应的,也有20%的人在语言、文学、历史等文科方面有不错的天赋,但因长期处在一个“重理”的环境下,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认为他就应该将理科学好而不断地安排大量的补习和练习,另一方面,学生本身感觉自己总也学不好,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到头来,这个学生本身的天赋和所长没有得到保护和发挥,而不擅长的学科却伤害了他的学习热情。
积累VS速成
如同语文、英语,同属语言,都不可能是一两日之功,必须是长期学习、积累而成。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愿意相信,理科更关乎一个人的成绩,甚至成败。因为从表面看起来,理科更容易“拉分”,是可以经过短期训练,迅速提高成绩的。但文科则相反,“补习了一两个月了,还看不到效果”,让很多家长更加坚信,把理科学好、考好,才能脱颖而出。
实际上,文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形的素养。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的母语——语文,在日后工作中的讲话报告、开会学习、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都离不了它。而无论是有所成就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颇有造诣的数学家、天文家,几乎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很多人只是将英语当成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学习、研究。其实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能“用”,才是学好了英语。让孩子学英语,不能功利地将背了多少单词、考了多少分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用英语敲开另一扇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评判。
就算我们有再多的现实压力,我们也不能武断地将孩子本应宽阔的人生道路一一封堵,成长是道多选题,莫让孩子越走越窄。就像瑞思始终在饯行的教育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通过瑞思的培养,让孩子获得能走出宽阔人生路的基本素养。这样,未来他从事的无论是文还是理,都能走的更稳健、更成功!
结语:给孩子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吧,他们创造出的异样云彩,会使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云朵可以这般美丽。这份美丽是人类生存的希望,是孩子们的快乐,也是所有家庭爱的所在。